03年的電影,53年的背景。
貝蒂敢于擺脫失敗的婚姻,而不是像她母親一代,甚至她祖母一代打碎牙往肚子吞就為了維護一個“家庭美滿”的虛榮,是因為她一貫優(yōu)秀,一貫出色。因為她優(yōu)秀出色所以難以忍受被如此對待。她之所以抨擊她的老師Katherine,對她的朋友出言不遜,就是因為她深知自己不幸福,深知婚姻的“美滿”是裝出來的。所以凱瑟琳才能最深地影響她,最后也是她沒有停下自行車,跟在老師身邊。
瓊是“成功又自主的家庭主婦”。這個身份能成功塑造,建立在她受過良好的教育
第一次看這部電影,卻帶給了我相當多的震撼,引發(fā)我去思考。電影本身劇情并沒有多大的波折和顛蕩起伏,很平穩(wěn)的講述著…
學生們一開始代表傳統(tǒng)女性,她們以嫁人為目標,認為這是她們生下來就注定的角色,她們學習美術學習知識是機械性的,沒有自己的視角和觀點,而她們的老師凱瑟琳卻有著新潮的女性思想,有自己的價值觀和獨特的見解。她們各自認為各自的理念和各自的行為是正確的,自然就引發(fā)了矛盾和沖突…
betty在婚姻失敗后,有和自己的母親講到蒙娜麗莎的微笑這副畫。此時的betty已經(jīng)覺醒了
這部影片拍于20世紀50年代,處于一個轉型的時期,女主凱瑟琳接受的是開放的,前衛(wèi)的教育,她來到衛(wèi)斯理(全美最保守的學校)教授藝術史。她希望可以改變這里的保守情況,像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發(fā)起挑戰(zhàn)。盡管她最后沒有留在衛(wèi)斯理,在她的影響,這里的女孩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審視自己內(nèi)心的需求。對于凱瑟琳自己,關于自己的愛情,充分的詮釋了尊重自己,尊重自己內(nèi)心感受。
突然想起來一位可愛的大學老師也曾給我們放過《死亡詩社》,不過仔細回味,兩者相較而言,似乎《蒙娜麗莎的微笑》更加打動我。
初中時期第一次看了這部電影。第一印象是感動。模糊間感受到一位真正的“好老師”應該向學生傳遞些什么,同時叛逆和反抗的種子也在那時悄然埋下。時隔多年,凱瑟琳第二堂課向學生展示自己畫作的情形、女學生們騎自行車的片段還隱約漂浮在我的腦海中。
重看電影,更深刻地體會到凱瑟琳對這所頂尖女子學院的不解和無奈。正因如此
我很喜歡這部電影,應該會再看一遍,主要是為了看里面有著精致妝容和衣服的女孩子們。
她們是中產(chǎn)階級們的孩子。她們聰明,上課之前就把課本預習完了,也會為了藝術是什么而爭論。畢竟,她們上的是有一個耶魯大學申請名單的女子大學。但聰明的她們,學習繪畫,學習禮儀,學習將來丈夫工作出現(xiàn)問題如何幫他,如何在宴會上好好招待丈夫的上司以讓丈夫升職,學的一切都是為了將來能好好為家庭付出,維持住中產(chǎn)階級的地位。這種觀念,從家庭到學校都在灌輸給她們,她們是校董、高管的女兒,她們上大學就是為了家庭,為了孩子。她們中的一半人已經(jīng)結婚,另一半準備結婚。
人是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她們也不可能例外,女權主義根本不可能在這種地方萌發(fā),連在學生中派發(fā)安全套都會被保守派的學生在校報上抨擊,且遭到開除。
前衛(wèi)的凱瑟琳來到這里必然不適應,她已經(jīng)拒絕了2次求婚直到30歲,可想而知她并不是一個以婚姻以家庭為重的女性,所以她在一步步發(fā)現(xiàn)其實這是一所保守的女子學校時她受不了,她做出了努力,引導她們思考什么是藝術
(全文都包含劇透)
凱瑟琳·沃森的第一堂課就遇到了挑戰(zhàn)。一群孩子把課本學得滾瓜爛熟,不時地打斷她原本的講解,好好地給她上了一課。凱瑟琳的招很妙。第二堂課,她拿出來一堆現(xiàn)代畫,那些孩子哪知道現(xiàn)代畫是什么。這可能是這所學校的“道統(tǒng)”被撬動的第一塊基石:她們從此知道沒有思考不成學習。在1953年的美國,女孩子只需要學點差不多的知識就可以了,思考并不是什么重要的東西。過去快70年了,現(xiàn)在我們也還是差不多,為了一碗飯讀書。
有關瓊的選擇。瓊是最聰明最有沖勁的一個,但并不是最善于思考的一個
蒙娜麗莎的微笑:2003佳片有約,穿越時空的教誨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it432.com/archives/id-34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