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來自非專業(yè)人士的碎唸)
最初聽說這部影片,是因為去年的金馬影展。但當時日均三部影片,又在醫(yī)院和戲院兩頭跑,最終還是買了票卻未能出席。而今過去三個多月,因著偶然的機會才把這部影片看完,也算了卻當時的遺憾。
先說最大的感受,我覺得導(dǎo)演偏保守。
其實該講的他都有講到,幾乎是每一個憂鬱癥患者的必經(jīng)之路:被認為「不正常」、家人試圖「理解與鼓勵」、看似「好轉(zhuǎn)」、再度發(fā)病時身邊人的歇斯底里。
應(yīng)該每一個憂鬱癥患者多少都能在電影裡找到似曾相識的場景,只是真正經(jīng)歷過才會感覺
直至兒子自殺四年后的一天,父親還在幻想“兒子事業(yè)有成,家庭美滿,終于實現(xiàn)了自己的夢想,第一本小說即將出版,還在書中致敬自己的父親”,而面對這個驚喜的消息,父親的反應(yīng)是“為你感到驕傲”,而不是“而你感到開心”,可見真正的理解和傾聽在劇中從未來到。兒子對此的反應(yīng),是正如自殺之前的,意味深長的微笑
很平淡的故事,卻能憑借極具情緒張力的敘事鏡頭,揭開了很多成長于非正常原生家庭或是有其它心理創(chuàng)傷之人內(nèi)心藏著的疤。故事中多處沖突都在爆發(fā)到臨界點時,因為各種原因突然打斷而不了了之,仿佛是用一種壓抑的延宕方式在讓觀眾共情這一群體在現(xiàn)實中不得不面對的許多隱忍。加上影片中多處偏硬人像光和小景深鏡頭的運用,更直觀地映射出了角色在內(nèi)心的矛盾,也構(gòu)建起了角色與環(huán)境的隔閡。
翻了一下影片下的評論看到很多人說電影文不對題,主要在說“兒子”的戲份被成年人的壓力喧賓奪主了
以前覺得,離婚只是兩個大人的事,我錯了。以前覺得,親人、愛人之間有愛就夠了,我錯了。
選擇看早場《困在心緒里的兒子》,是因為小時候有個鄰居家里就有個心智永遠像三歲小朋友的同齡人,而我以為這部電影講的也是這個。
故事,從幸福的夫妻和一個剛出生的小寶寶開始,然后,前妻登門了,兩個人尷尬的相處,證明了他們的離婚過程不會太愉快。
當前妻說出他們的兒子已經(jīng)曠課一個月,而男人質(zhì)問她‘兒子一個月沒上學(xué),你這個當媽的居然沒發(fā)覺’開始,我包里的面巾紙第一次正式登場。
故事當然很老套
為什么豆瓣打分那么低?個人認為這部電影對抑郁癥和精英家庭情感關(guān)系作了很好的詮釋,沒有一絲多余的拖沓和臺詞的浪費。
因為自己身邊也有這樣得病的精英二代三代們,能夠感同身受,得抑郁病的人往往是內(nèi)心脆弱和善良,不愿傷害別人,表面又善于撒謊,去掩蓋自己的痛苦。
演員各自對角色都表現(xiàn)到位,讓觀眾能夠感受到角色的自私或軟弱或逞強。父母的行為和關(guān)系會潛移默化影響下一代;可以自己追求卓越,但要接受子女的不完美;金錢可以滿足物質(zhì)生活,但如果它占據(jù)了你過多時間
知曉這部電影,是看到抖音里面的劇情介紹,我就大概了解下,然后找機會去看了一場,大概劇情我能明白,也能感同身受,我自己本身也是感覺我也有點這樣的困擾,父母在我小時候離異后,也都各自都有了新的家庭,不過父親的缺失的愛和母親缺失的愛無法彌補回來,直至成年后,我大概也能了解,每個人作為父母,作為子女,有些無法理解,無法述說,各自的無奈,然而現(xiàn)實社會,這樣的情況也是越來越多,讓我們也要注重起來,注重孩子的心理教育,注重家長的心理教育,不要讓更多的悲劇發(fā)生,世上沒有父母是“完美”的
《困在心緒里的兒子》暴贊!憂鬱癥患者視角下的《愛子》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it432.com/archives/id-18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