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7日第二次觀看這部電影后我已經開始了無盡的反思,今天機緣巧合在AI發(fā)展的另一個開端時刻又重溫了這部電影,依舊感觸良深。
我也重溫了14年寫下的觀后感,那時16歲的我聚焦的點是AI產生的自我意識和情感與人類的共鳴,那時的我搞不懂島上的人為何間隔那么遠又那么近。在自我意識還未完全形成的模糊階段,我通過這部電影領悟了人際交往重要的光點,共鳴。當然,這是在快十年后的我腦子里產生的記憶。經過人生閱歷的洗禮和自我意識的產生當時最純粹最純真的想法以及不愿再分享給大家了
#因為短評寫太長系列#
這部片一直不停地被罵奇爛無比和毀原作,但作為一部“suggested by”而不是“based on”,不去考慮改編得怎么樣這個問題,片子本身算是可以看的。商業(yè)元素很濃厚,場景設計也明顯砸過錢,人類VS機器人+機器人VS機器人,該打的地方特效都做出來了,看得挺爽的不是嗎。帥帥的能打的有原則有意志力但不太聰明的男主角和稍微有點傻的科學家女主角從一次離奇死亡中不打不相識逐漸建立情誼并且發(fā)現了其中的大陰謀攜手大戰(zhàn)敵人...還在很火的機器人陰謀論之外加個拔高思想境界的Sonny,我敢說如果完全不知道原作和三定律的普通觀眾看完會打個四五星的。
但無論怎么說也沒法要求看過原著的人不拿原著作比較吧,畢竟20世紀??怂惯B名字都不改,就叫“I, Robot”,似乎還拿阿西莫夫做了宣傳賣點(畢竟有能漲票房的冠名為什么不用呢)對于粉來說,這聽起來完全就像是《機器人系列》改編電影的啟動作嘛!肯定會以based on的標準來要求了。
但是雖然套了個阿西莫夫的名字,這影片本身對三定律的使用非常有限
也是因為結尾,桑尼開始探尋自己的道路。
這次他站在了他夢中的男主站的位置,所有的機器人都望向了他
如果有續(xù)的話,我生怕會和終結者類似 那樣就乏味了
現在的美國 波士頓動力 這個公司 造的機器人 就挺棒的了
不知道再發(fā)展發(fā)展 會不會真的出現這樣的情況
喜歡威爾史密斯 不過 他也老了 16年過去了呢
最近看他的電影 就是 雙子殺手 了吧 歲月的痕跡 已經相當明顯了
對于機器人這個題材我還是挺感興趣的,因為這些情節(jié)都會鋪設在未來,而對未來的許多種可能都設想之一,也必定離不開機器人的吧。我的切入點之一,主人公對于機器人的態(tài)度形成鮮明的對比。在影片開始男主對于機械人在還是挺排斥的,這個代表著一方的觀點。而女主則是完完全全對機器人的過分依賴,這又另一方的觀點。這也映像著分別代表未來我們對于機器人的態(tài)度形成的兩大陣營。我們可以注意到一個細節(jié),在女主來到他家時發(fā)現了男主家里并不是機械化,如使用手動使用唱片機
竟然是16年前的電影了,記得那時候還得買dvd在電視上看,現在的數據都已經在云端了。
2004年這應該是一部非常超前的科幻電影,2020年回看這簡直就像紀錄片。以前科幻的表面已經完全不稀奇了,倒是電影的哲學思考依舊值得回味。電影里有很多細節(jié),表明了創(chuàng)作團隊的一些想法。
1. Spooner的機械手臂vs原生手臂
在NS5機器人第一次在高速隧道里謀殺Spooner的時候,最后有一個翻車之后,spooner和一個殘廢機器人打斗的場面。這一幕很有象征意義,一個只有一只真實手臂的人和一個只剩一個機械手臂的機器人
《我,機器人》一個完滿的結局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it432.com/archives/id-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