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是二戰(zhàn)類型的影片,但是我還是暫不討論沉重的話題,姑且探究一下通過電影猜想的彩蛋。
軍官應該是同性戀吧。沒有被記錄在檔案里的哥哥,應該是他思慕的對象吧?軍官對男主說:怎么?你覺得我不會擁有愛情?那個時候的表情,分明就是,你根本對我一無所知。以及,當聽到長官的謠言,以及自己的謠言的時候,極其曖昧。
麥克斯,是我不懂的一個人物。他為什么要揪著這個“波斯人”不放?是因為“猶太人”假裝波斯人成功,甚至取代了本族人的體面的工作,他的驕傲不允許?當潰敗前夕,他沖進上校房間
我一直以為克勞斯最后只會當眾出丑而已,他頂多在異鄉(xiāng)德黑蘭恨自己輕信了一個狡猾的猶太人,邊苦澀地回憶曾經的過往。當最后克勞斯在憤怒、害怕、不甘中被捕時,一根刺深深地扎進我的咽喉,我無法吞咽,甚至無法呼吸。
理智告訴我,背叛克勞斯的不是雷扎而是克勞斯的傲慢和自大,但我無法不回憶起他聊起愛情的羞澀,贊美波斯語的向往,在窗邊讀著自己寫的波斯語詩的純真,還有他冒著也許根本不及猶太人萬分之一但仍攸關性命的危險保護著雷扎,以及信任著雷扎的那份真摯的感情。
我明白
不得不佩服的就是編劇的腦洞,男主利用名單上的名字拆解出了一門新語言的詞根,最后的結局當男主念出那一連串的名字的時候,情感在一瞬間迸發(fā),那不止是一個個受害者的名字,更是德國nc累累罪行的最直觀證據(jù)。
當然了這種題材的電影從斯皮爾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單》開始,就被無數(shù)次的搬上了熒屏,《鋼琴家》《JoJo》《沉靜如海》等等……相同的是都在反映罪行的同時也體現(xiàn)了人性的善良,不論是德還是猶,都有著其作為人最本質的善與惡,這一點上毋庸置疑,《波斯語課》的結尾當?shù)聡衔驹诘潞谔m被捕
如果不是根據(jù)真實故事改編的,這樣一個故事說給誰聽都沒人會相信。尤其是自己越編越多,容易犯錯的機會就越多。真的是每天都在面臨死亡擦肩的瞬間。
全片沒有太多的暴力,血腥,殘忍的畫面,卻又訴說著戰(zhàn)爭的殘酷。人面臨死亡那種求生的本能所爆發(fā)出來的能量是多么的強大。很多人說自己是學渣,學習不下去,是沒有逼自己一把。不然你永遠不知道人的能力和力量有多可怕。
其實德國軍官的角色塑造得比男主好些,他即不愛納粹,也不恨猶太人。他就想自己學好波斯語然后去德黑蘭開一家餐廳
《波斯語課》(故事線個人談),顯而易見的敘事技巧,在極端環(huán)境下所有的危機卡著點投擲過來,逼迫著主角去轉變與選擇。而權力斗爭一直貫穿其中,最初主角卑微地匍匐在塵土里艱難求生,以“波斯人”的謊言換得茍且,在這種渴望到達極致時,心里崩塌并重建,逃跑,然后尋找到新的求生方法——以姓名造詞,而在生存希望重燃時,泡沫式的希望又被徹底否定。在絕對強權中,人被物化,“有用處”成為唯一衡量價值的標尺,而承認它并甘于被奴役,這種攀附注定是空中樓閣。
隨著主角由瀕死到被救回
《波斯語課》是一部2020年的電影了,講的是二戰(zhàn)時候的一個小切面故事。
戰(zhàn)爭電影大抵可以分成兩類:
一類是專注講某個戰(zhàn)爭片段比如《血戰(zhàn)鋼鋸嶺》《長津湖》《敦刻爾克》,主要是以戰(zhàn)爭場面和戰(zhàn)略意義為重點,拍好了就是史詩,拍不好就是一頓狂轟亂炸。
另外一類就是偏人文氣質的講一個戰(zhàn)爭期間的小故事,在歷史里可能這段故事里的人物都是nobody,但是放到電影里,這些片段卻足夠吸引人,共情力很強。戰(zhàn)爭殘酷下的人情冷暖往往能以小見大,張力十足。所以這一類型里更容易出佳片,也是我很喜歡的類型
【波斯語課】生命堆成的“波斯語”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it432.com/archives/id-1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