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然而,日光底下并無新事。就像使徒約翰說的,這世界上的事不過三樣:眼目的情欲,肉體的情欲和今生的驕傲。我們不幸的源頭,幾乎都可以從這三樣事中找到。
安娜的故事似乎可能發(fā)生在每個年代,每個國家。除了那些道德立場極為鮮明的人,人們對于婚外戀的態(tài)度也在不斷游走。我的一個朋友說,她在看97版電影的時候,萬分扼腕安娜與沃洛斯基的愛情;而在歷史上第12版《安娜·卡列尼娜》中,她對安娜的出軌和命運毫無同情。她的立場基于演員和表演,這是蘇菲·瑪索之于凱拉·奈特莉的勝利(可能還有12版中飾演卡列寧的裘德洛的推波助瀾)。其實在公布演員表的那會兒,我就對凱拉十分存疑——這位慣演古裝劇的美女,過于現(xiàn)代和硬朗;但沒法子,誰讓她是導演喬·懷特的最愛呢。幾年前,在對《傲慢與偏見》二小姐的把握上,凱拉就顯得咄咄逼人,好在青春靚麗幫了她很大的忙;而在這部戲中,安娜那種打動沃洛斯基(也可能是托翁本人)的害羞溫柔氣質(zhì)蕩然無存了。在后半段的歇斯底里中
Anna Karenina可以當教科書去閱讀的一部片子,最開始被各種切換場景的手法吸引,被鏡頭角度燈光用色吸引,隨便定格一個畫面就是中世紀油畫,仿佛可以看到像天使般的小女孩頭發(fā)絲的閃光,安娜身著綢緞隨著奔跑閃著光澤的觸感。 每個人物都鮮活而飽滿。安娜對自由的愛的向往、世界觀的轉(zhuǎn)變顯得叛逆和與眾不同。壓抑著糾結(jié)著的公爵愛著恨著其實也渴望著。年輕帥氣的軍官帥氣任性,天生的條件能得到更多的包容。但當真有要承擔的時候卻退卻了。有舍才有得。有多少人能任意妄為的活著。
就像突然意識到我們都長大了,必須去面對自己必須面對的事。在充滿道德,誘惑,規(guī)則的社會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都要為自己的選擇而付出,沒有對或錯,或許最開始也充滿迷茫任憑自己的本能去篤定去沖去選擇想去肯定。誰也不能替代誰,即使充滿無力感。只有祝福、支持、面對、承擔下來去努力。這都是自己的選擇。
在電影的表現(xiàn)形式上,與陳可辛導演早前的《如果·愛》大相徑庭。除此之外再沒在觀看過的其它影片中遇到過。影片轉(zhuǎn)場多是通過戲劇舞臺常用的轉(zhuǎn)場形式,其次通過舞臺與現(xiàn)實場景的切換,來襯托劇中人物心理變化。這與自己之初判斷它是一部類似《傲慢與偏見》那種純文學電影有不同,更藝術(shù)、新穎、大膽的表現(xiàn)形式及手法,讓我覺得這部翻拍影片,不破而不立!
一些人生感悟:我們犯下的錯,即使得到他人的寬恕,但我們最終無法原諒自己。
大概是今年最得我心的片了吧。
去影院前看了下評分和評論,本來沒抱太高期望,但是從第一場刮胡子的戲就被緊緊壓在座位上了!舞臺劇式的夸張被強硬卻又無縫的嵌入到了影片當中,牢牢牽住了觀者的情緒,全片2小時下來一氣呵成,難免大呼過癮。
只是不知這電影在國內(nèi)是誰家運營的啊。。。特么對國內(nèi)觀眾有多大自信啊,都特么不買水軍的么?隨便一搜全是這樣那樣的差評,真替導演鳴不平。
關(guān)于改編。
首先坦言,本人學藝不精,真的是沒看過托爾斯泰的原著。只是覺得片中的情節(jié)推進,人物對白實在精確到位入木三分。不確定是托老板還是編劇的功勞。尤其是影片后半,安娜的幾次歇斯底里后馬上道歉,抱著男花瓶焦慮的問還愛不愛她的片段,看得時候就在想,身邊不知有多少癡男怨女中槍了啊。
關(guān)于玩世不恭的壞男人突然愛上女主角的橋段,之前也和一友人討論過,永遠是廣大女同胞無法舍棄的愿望和執(zhí)念??!而喬導也不負眾望的無所不用其極,舞臺劇式的處理,通篇的濃霧和積雪,炫麗卻堆積過重的舞會場景等等等,把人物的情感脈絡(luò)和痛苦糾結(jié)刻畫到了不能再精準更多。
安娜·卡列尼娜:你畫的出她的美麗卻描不出她的悲傷----2012年版《安娜卡列尼娜》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it432.com/archives/id-58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