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偉大文明社會的前進是需要代價的。而代價,不全是正能量。不是哪個領(lǐng)導扮演救世主,也不是廉價地販賣煽情,更不是忽略模糊個體的具體貢獻,去成就那個沒有參與其中的“集體”。我認為紀錄片該有的樣子大概是,記錄下發(fā)生過的事情。
Netflix的最新紀錄片《挑戰(zhàn)者號:最后的飛行 Challenger: The Final Flight》,講述了1986年NASA的挑戰(zhàn)者號航天飛機后爆炸解體,造成7位宇航員喪生的災難。一口氣看完4集后最大的感觸是,犯錯沒那么可怕,但不承認錯誤且一意孤行是可怕的,甚至是致命的
對于很多70后80后甚至90后早期來說,航天飛機這個黑科技并不陌生,在改革開放至本世紀初期,幾乎隔一陣子的新聞聯(lián)播里就會出現(xiàn)又有哪架哪架航天飛機出故障了要延遲發(fā)射或者成功返回的報道,看著航天飛機發(fā)射和返回的畫面,電視機前的中國吃瓜群眾無比的羨慕。遺憾的是,直到美國所有航天飛機都退役停飛了,我國也沒有自己的航天飛機升空,關(guān)于我國航天飛機進展也是眾說紛紜:有的說我國一直在研制中,但后來項目被叫停了;也有的說壓根就沒有航天飛機項目,放個煙霧彈忽悠美蘇而已。無論如何
《挑戰(zhàn)者號:最后的飛行》讓我們?yōu)檫@些勇士鼓掌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it432.com/archives/id-2594.html